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 庞双子、 王克非. 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


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


庞双子  王克非


文献引用格式:

庞双子&王克非.(2021). 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 外语与外语教学(06), 100-108.

专著推荐 | 庞双子:基于新型历时复合语料库的翻译汉语特征研究

作者简介:

庞双子,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王克非(通讯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翻译学。

通讯作者邮箱:

kfwang@bfsu. edu. cn



《基于新型历时复合语料库的

翻译汉语特征研究》


庞双子   著


ISBN  978-7-313-24023-1 

分类:语料库翻译学


定价 82.00 元

折扣价 65.60 元

扫码购买

开具发票:扫码后,请在地址栏下方的留言栏里自行备注抬头、税号和Email



摘    要:

近年来,语言接触研究逐渐与语料库翻译探索相互结合,衍生出基于翻译文本特征观察目标语语言发展的一系列研究。本文梳理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发展,重点介绍该领域基于语料库翻译实证研究方法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关于语言接触的研究可分为早期的翻译探索路径和近期的语料库翻译分析路径两个阶段,作者着重对两阶段代表性文献,特别是后一阶段基于双语语料库的研究文献加以考察分析,从源语透过效应、翻译显化特征、翻译调节性、语言接触变体等方面综述翻译文本特征与语言接触相结合的研究进展。显然,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的结合拓宽了第三语码的研究。


1. 引言

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核心,主要有显化、隐化、简化、规范化、源 语透过性等问题。近二十多年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始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经历了对于“第三语码”的验证、质疑和拓展。当前语料库翻译研究形成了多种研究进路,如语言接触研究,变异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话语分析研究、认知翻译研究等。语言接触因素渗透其中,成为翻译语言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共时研究方面,当前学界倾向于将翻译语言视为一种接触语言变体(contact variety),并与其他类型文本进行比较,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翻译语言特征不只是单独在一种翻译变体中呈现,在受到多种交际制约的变体中均有呈现。语言接触也被视为影响翻译文本语言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历时研究方面,透过翻译的语言接触研究(language contact through translation, LCTT),主要探讨翻译在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涉及源语透过性、规范性、显化特征、交际规范等问题。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方法推进了翻译和语言发展研究,使我们可以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对翻译文本、非翻译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状态进行实证考察,据此推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也为翻译文本中的语言特征如何渗透至目标语提供较为确凿的证据。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Juliane House 带领的团队所开展的“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项目为代表,Becher(2009)、 Kranich 等(2011)、Bisiada(2013)、Malamatidou(2013, 2017a, 2017b, 2018)等对此都做了推进。

本文追溯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发展脉络,梳理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探寻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2.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问题的关联

翻译文本特征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的结合,衍生于语料库翻译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结合。这个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的翻译探索路径和近期的语料库翻译分析路径两个阶段。

语言接触隶属历史语言学范畴。在历史语言学领域,“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相互作用(Campbell, 1998/2004: 298)。部分学者 称其为“接触引发的语言变化”(contact-induced language change),并将有关语言接触(lan‐ guage contact)的研究称为“接触语言学”(contact linguistics)。根据 Winford(2003: 5)所述, 接触语言学的研究问题包括不同语言接触后人们如何接受和改编语言,如何解释这些语言 接触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语言和社会的动因是什么。

翻译是语言接触和变化的发生场域之一。近年来有关翻译和语言接触的研究成为语料 库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增长点。翻译和语言接触的关联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透过 翻译的语言接触研究,二是接触语言变体的考察。前者认为翻译是语言接触方式的一种, 主要探讨翻译在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后者即“受限”语言(con‐ strained language)和“非受限”(non-constrained language)语言之间的比较。 

       2.1 早期翻译路径中的语言接触认识

从翻译文本特征看语言接触问题可以追溯至早期学界对于翻译的思考。如关于翻译中 的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的两极化探讨中(Neumann, 2011: 236),已涉 及译本由于接触而产生的介入(干扰)现象(interference)。在翻译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学 界对于翻译语言的特征大致秉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译作应该读起来像翻译,另一种认为 译作读起来不应该像翻译。

前者的代表人物 Schleiermacher(2012)支持异化观点,认为翻译中应该容纳一些异域 元素。他(2012:54)在提及翻译的策略时这样论述:“有边界性的语言可以拓宽疆域……使 得外国读者可以通过模仿或者翻译外国作品而接触外国著作,但是这种翻译一定容纳了诸 多的偏离(deviation)和创新(innovation)…… ”另一种观点,如 Shapiro, 认为翻译应该像玻 璃体一样透明,其本身不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自Venuti, 1995/2004: 1)。

20世纪60年代,Walter(1968:79)在《译者的任务》一作中也曾对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打 过一个比喻:“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不会遮蔽更不会阻挡原文的光芒,而是让纯粹的语 言,由于媒介的传播和固化,释放原作光芒。这可以通过对句子的直译获得,即词汇较之 句子应当优先考虑。”这表明,译本中会出现一些因直译而进入翻译语言的元素,这种元素 实际上就是翻译文本特征中的“源语透过性”效应(shining-through effect)所致。

Venuti(1995/2004)后来将其命名为“归化”和“异化”,译界对这二者的探讨从未停止。关于异化和归化的探讨,实际上也是关于干扰现象的最初探讨,即翻译文本是否应该将文 本的透明度(transparency),即语言的通达作为首要标准;抑或是保留文本中的异质元素, 以符合当时的历史阶段和需求。 

      2.2语料库翻译分析路径中的语言接触研究

20世纪90年代,Baker(1993; 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汇总,提出了一系列翻译文本特征。此时,翻译研究的重点由源语文本转向译语文本,由先前的规定性研究转变为描写研究。译语文本开始被赋予较为独立的身份,不再仅依赖于源语而存在。这个时期的标志是《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及应用》一文(Baker, 1993)。除平行语料库研究外,大规模类比语料库实证研究也为显化假说带来清新的空气,并涉及多种语言对,从而开启翻译共性研究(庞双子 胡开宝,2018)。这个时期,研究的主流是对于翻译文本特征进行验证或者证伪。

在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初期,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翻译共性、翻译的多样性 (如译者的风格)以及翻译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对于翻译与语言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是考察 透过翻译的语言接触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可以为这个主题的研究提供 科学和可靠的数据,因而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动力。这个阶段的语言接触研究主要是考察翻 译对于非翻译文本的影响。

翻译文本语言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结合兴起于21世纪,Steiner(2005:55)将多语现象研究从个体和社会形成的角度转向了文本和语篇,认为多语或双语现象的研究主要针对 语言社会,隶属社会语言学的范畴。Lanstyák(2012)则探讨语言接触共性和翻译共性问题。他将翻译共性和语言接触共性做了多个特征的比对,认为尽管这二者都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翻译是阐释性交际,双语接触是描述性交际。其研究假设是,这种现象如同时存在于语内和语际翻译之中,则可称为翻译共性;如果只发生在语际翻译当中则视为语际翻译共性。这项研究对于翻译共性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翻译文本特征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结合点在于翻译文本自身所具备的这些语言特征可以作为翻译文本辨识度的主要指标,考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于目标语语言的影响,是当前可以衡量翻译文本对于目标语文本影响的最优指标。Kranich(2014:96)认为,如果翻译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特征在目标语文本里产出,就表明透过翻译的语言接触使目标语言发生了变化。

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结合有两大研究目标,一是考察翻译和语言发展的关 系,集中在规范化、显化、源语透过性以及翻译规范等方面;二是探讨翻译文本特征的成因,通过比较语言接触变体和其他语言变体分析影响翻译文本特征的多种因素。 

      2.3 翻译文本特征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语言接触研究很少关注翻译文本因素的作用,翻译文本特征的考察也很少将语言接触因素考虑在内。以往研究中对于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结合的考察,主要是对于局部特征的个案考察,如 Kubler(1985)、刁晏斌(2000)、贺阳(2008)等。虽已涉及翻译文本特征中的词汇和语法指标,但并未将翻译文本视为一种独立的文本形式,未对可能具备翻译文本普遍性特征的语言指标进行单独考察。

在研究内容上,以往的语言接触研究鲜见将翻译文本特征中的源语透过性、显化特征等纳入考察范围。他们通常使用历史数据构建语料库,或者使用词典以及网络数据作为数据资源来考察语言的多样性变化。在语言演变领域,基于语料库的历时语言分析,多关注社会为何摈弃其他语言形式而采用新的表述形式。在研究方法上,双语语料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语言接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文本化发展趋势。如果说单语历史语料库使我们看到一种语言的变化,双语语料库的考察则可以使我们管窥语言接触和变化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机制。这种研究方法的进步也将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3. 各类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结合

关于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的几个结合点,本文主要从源语透过性、翻译的显化特征、翻译文本的调节性以及翻译语言接触变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四者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而是有部分相通之处。 

3.1 源语透过效应(shining-through effect)和语言接触

在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问题结合的研究中,源语透过效应是其中一项涵盖最广的 研究内容。Toury(1995)较早在翻译领域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个概念,并将其分 为积极干扰(positive interference)和消极干扰(negative interference)。他认为翻译文本具有 源语透过性倾向。与此相仿,Taylor(2008)将翻译效应(translation effect)分为直接翻译效 应和间接翻译效应,前者与源语透过性类似,后者则涉及翻译中的顺应(adaptation)和创新。

源语透过性与语言接触的结合有助于解读语言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尽管目前对于这 一机制还缺乏深入的探讨。相关理论包括语码复制(code-copying)、句法启动(syntactic priming)等。句法启动源于心理语言学,是指一个词语如果新近被使用,其随后的使用概率则会显著增高。在翻译和语言接触考察方面,源语透过效应的考察主要涉及词类、词形、句法等层面。如Rottet(2017)对比英语小说的两种语言译本,研究其运动事件的表达方式。Arnold(2021)对拉地诺 - 西班牙语的语言接触以及相关宗教文本在词汇、词形和句法层面的翻译进行了考察,包括翻译文本中的源语透过性问题。

Becher(2009:2)亦认为这种源语透过效应会促使目标语语言发生变化,尤其是将翻译 文本当作范本模型时,目标语的原创作者会将其应用到写作之中。Becher(2009)考察了英 德翻译文本中的连接词 damit(but)在 1978 - 1982年和 1999 - 2002年这两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发现翻译文本中该连接词在这两个时期的使用频次都有所降低,但是在原创德语文本中则呈现增高的趋势。作者进一步结合德语交际规范和英语语言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这项研究还发现,干扰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干扰过程和干扰结果。这两种干扰现象可以有效验证由于语言接触而发生的目标语言变化。 

   3.2 翻译显化特征(explicitation/explicitness)和语言接触

显化现象即语篇衔接成分明晰化,是翻译文本语言的重要特征。显化现象对于不同语言的信息功能以及交际功能的对比研究有着重要价值,是区分语言类型的主要标志(庞双子 胡开宝,2018:62)。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显化特征是语言类型学的主要标志之一;从翻译文本特征来看,显化现象是其核心概念,也是翻译文本的重要特征。

翻译显化特征和语言接触相结合的研究,多注重语言的衔接层面(Bisiada, 2013; Han‐ sen-Schirra, 2011等)。Bisiada(2013)对德语翻译文本和非翻译文本中的转折连接词做了考察。研究者创建了一个历时语料库,考察商务文本类型两个阶段的历时变化。研究表明,德语翻译文本较少使用形合结构,而在非翻译文本中,形合结构呈增加的态势。但是在句首连接词的使用上则并非如此,是透过翻译的语言接触的典型案例。

此外,被动语态也是语言形式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对于被动语态的考察也与显化的考察相关。Malamatidou (2016)认为翻译是语言接触的一个重要发生域,并且通过报道动词的被动语态来分析翻译文本对原生文本的影响。此外,关于显化的语言接触考察,Kranich等(2011)也曾提出相关假设,即翻译文本中 既然具有显化特征,那么这种特征势必会影响目标语言,使其更加显化或者隐化。Pang 和 Wang(2020)通过构建历时复合语料库对20世纪百年间三个时期中文翻译文学文本的连接词历时变化进行考察分析,认为在某些时期翻译文本中的显化特征在语言接触的推动下会融入目标语。

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引发的语言变化同样还表现为对于交际规范的影响,如拉丁语对德 语的语言规范影响。德语的交际规范通常倾向于显化,拉丁语的语言规范则偏向于隐化。这与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多有重叠之处。 

    3.3 翻译文本调节性特征(mediation effect)和语言接触

上文提到了间接翻译效应,即对源语进行顺应或者创新。当前多项研究表明,这一类翻译效应也会使目标语言发生变化。翻译调节性特征是指翻译是一种受限制的语言类型,其与语言接触的结合之处在于,这种经过翻译调节后的表述会逐渐融入目标语言的发展。

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此类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Malamatidou(2017a)考察英语译 入俄语的语言接触现象,主要是依据小说《发条橙》中的词汇创新而呈现的翻译文本调节性,亦即创新性,对目标语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和理论阐释。Malamatidou(2017b)还 将顺应(adaptation)应用到翻译与语言接触研究领域,探讨为何翻译引起的语言变化有时不容易察觉。“顺应”是接触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翻译领域较少应用。该项研究使用了 Troy历时语料库对英语和希腊语之间进行了对比。她使用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虽然考察点是报道动词的被动语态使用,但是该项研究的落脚点为语言接触中的“顺应”现象。作者认为语言接触领域的顺应与翻译领域的“转换”(shift)概念极为相近,并在语言接触理论的框架内,做了融入翻译因素的考察。

此外,近些年,在汉外语言方面,Wu(2020)探讨了佛经翻译引起的语言接触中的创新现象,并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探讨了翻译引起的语言变化的六种机制。Wei等(2016)也通过建设汉语与梵语的平行语料库,证实了佛经翻译中的创新对汉语语言发展的影响。  

      3.4翻译语言接触变体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翻译共性的研究有了新的转向,标志是Becher(2011)、House(2011)等 多位学者均认为“翻译固有特征”(translation-inherent features)是神秘的,并不存在。此后,Kruger(2012)提出翻译文本特征是一种调节性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编辑的介入,而并非源于双语者的加工(Kruger, 2012; Bisiada 2018; Kruger & Rooy, 2016; Ivaska & Bernardi‐ ni, 2020)。其中,Kruger和Rooy(2016)进一步采用了多维度的考察方式揭示东非地区翻译文本作为语言接触变体和非翻译文本中的部分语言特征较为相似。

将翻译文本视作语言接触变体的考察有效地拓展了第三语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为广泛地考察影响翻译文本特征的因素。De Sutter和Kruger(2018)通过多元统计方法探讨翻 译文本中句式显化的成因,其结论是,语言接触变体与非语言接触变体并未呈现出完全的 不同。该项研究展示了语料库翻译学如何从相邻学科汲取养分,获得观念上和研究方法上 的拓展。Kajzer-Wietrany(2020)通过比较受限和非受限语言的不同特征,考察口语体和书 面语体的衔接,比较调节性的文本(如阐述和翻译文本)以及非本族文本等。结论表明,非 本族语和调节性文本确实与本族语文本在衔接成分的使用上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当前,语言变体和语言接触研究结合的另一种方式便是心理认知层面的探讨。这两者的结合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语言创新(不仅词汇变化)均会首先由多语者引入,接受下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与目标语融合,只有语言学家可以探索出其外来的源头 (Verschik, 2018: 54)。当前,语言接触变体与认知接触语言学相结合的考察点主要在于借用和转换。语码复制理论中的全部复制、部分复制等内在机理的探查,也为研究翻译文本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Verschik(2018)收集网络微博语言来探讨语码复制的认知机制。该研究主要考察英语对于爱沙尼亚语的影响。其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基于15万 词语料库探讨了认知机制中的语用凸显(如新颖性、隐喻性和情感性因素)在语码复制中的作用。这项研究并未对翻译的作用开展专门的讨论,但是为将翻译纳入语言接触理论的框架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此外,该领域研究不仅涉及语言表层特征,也涉及语义、暗喻和概念层面的探讨,分析 言者和听者之间的异同。语言接触现象也由此得到拓展,即不同的语言接触变体中,同一个概念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偏向。例如,Finzel 和 Wolf(2011: 187)通过考察“女人”(wom‐ an)、“女巫”(witch)和“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几个概念的强搭配使用情况,对其在英语语言变体中的概念呈现做了细致的分析。以上研究对于从词汇、暗喻和概念层面进行翻译的语言接触变体进行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我国,自佛经翻译以来的“文质之争”,实际上也可以视为早期对翻译语言的探讨。20世纪30、40年代以王力为代表的欧化汉语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语中的欧化和杂 合现象,认为其缘于白话文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翻译的营养,实际也是翻译引发的语言接触。

关于翻译文本特征影响目标语言的实证研究近年在国内逐渐展开,取得了一系列基于 英汉及汉英语料库的研究成果(王克非 秦洪武,2009;秦洪武 王克非,2009;胡显耀, 2010;王克非,2012;胡开宝,2012;肖忠华,2012等)。这些有关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 的研究,主要涉及源语透过效应和翻译显化特征等方面。在源语透过性的考察上,戴光荣 (2013)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考察英汉源语透过效应,描写和阐释了汉语书面语在翻译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此外,Dai(2016)通过平行和类比语料库比较,发现近期非翻译文本在多个语言层面逐渐接近前期翻译文本。庞双子(2018)运用英汉历时语料库对物称代词it的历时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指代衔接显化特征的发展变化受到语义透明度与符号简单化两种机制的制约,并与两种语言系统的共指歧义编码程度、显性程度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相关。

在显化特征的语言接触考察上,我国学者的早期研究主要是通过使用类比语料库探讨详述类话语标记、重述标记等(秦洪武 王玉,2014;赵秋荣 王克非,2014)。如秦洪武和司 佳冰(2015)考察了现代汉语句首言据类话语标记的历时变化,探讨翻译与原创语之间的互 动关系,认为在话语标记使用上,翻译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变化。此后更有将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结合对翻译触发的语言接触和现代汉语变化进行连续性考察的研究。如王克非和秦洪武(2017)发现,汉语句段长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长度增长的主要因素不仅是修饰成分增多,还有结构内部构成的变化。其研究的初步结论是:翻译语言推动现代汉语在多个层面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汉语结构的张力扩增。庞双子和王克非(2018)进一步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对翻译文本显化特征多个指标的历时变化进行了考证,重点考察了标准型次比、平均句长、平均句段长、联结程度、名词代词比这几项在 20世纪三个时间段的变化情况。研究显示,语言接触强度、文本标准化程度以及社会文化语境对语体等语言形式持续发生作用。该项研究也是较早将翻译文本显化特征与语言接触研究相结合的代表作。

此外,随着各类语料库的建成,翻译语言接触变体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如文本类型多样性增加,从文学翻译扩展到法律翻译(夏云 卢卫中,2016);考察点增多(秦洪武 孔蕾, 2018),以及“译语透过性”的提出(Pang & Wang,2020)等。 

4.结论

综上所述,从翻译文本特征看语言接触,拓宽了第三语码的研究,开辟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领域。这类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翻译文本特征,理解翻译引发的语言接触推动语言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翻译文本特征和语言接触研究发展的历时脉络,将其分为早期的翻译路径和近期语料库翻译分析路径;并对其中涉及的源语透过性、翻译显化特征、翻译文本调节特征、翻译语言接触变体与语言接触之间的研究加以重点解读。除了上述研究进展外,翻译文本特征结合语言接触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英语语言与译本语言的直接接触和译本之于目标语语言间接接触的厘定;翻译因素和语言接触因素这两者作用的鉴别,以及如何在研究理论、研究路径和考察问题上拓展翻译文本特征的语言接触研究,是未来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扫码购买,如需发票,请先在地址栏下方留言栏填写email, 抬头和税号,再支付。谢谢合作


《基于Python的语料库翻译

 / 数据分析与理论探索》


作者:管新潮 陆晓蕾

定价:78.00元



学术研修:9月17-25日

学术研修 | 9月17-25日. 翻译与搜索技术工作坊

语料库国内著作推荐 

专著推荐 | Corpus-Assisted Ecolinguistics

专著推荐 | 雷蕾、刘迪麟Conducting Sentiment Analysis

专著推荐 | 管新潮、陆晓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翻译/数据分析与理论探索》

专著推荐 |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Register Variation

专著推荐 | 《语料库多维度分析:方法与问题》

专著推荐 | Learner Corpus Research

专著推荐 | Corpus Approaches to the Language of Sports

专著推荐 | Bloomsbury新书《语料库翻译学疆域拓展》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语言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语料库(统计)语言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杨炳钧、李文:《基于语料库的语法、媒体和健康话语研究》
专著推荐 | 语料库翻译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5种)

专著推荐 | 语料库+外语教学该怎么玩?
专著推荐 |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研究

专著推荐 | 张毓:《学术文本概指名词的特征性型式与局部功能》

专著推荐 | 黄瑞红. 英汉程度副词与动词的搭配研究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认知(隐喻)应该怎么玩?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语用学(话语分析)应该怎么玩?

专著推荐 | 甄凤超《语料库驱动的短语配价型式研究》

专著推荐 | 甄凤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特征研究及应用》

专著推荐 | 陆军《二语词语的共选型式研究与教学设计》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视域下的话语标记研究》

专著推荐 | 《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一项基于双向平行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

专著推荐 | 《型式与意义:语料库驱动的英汉高频名词对比研究》

专著推荐 | 庞双子:基于新型历时复合语料库的翻译汉语特征研究

专著推荐 | 王克非 编:《双语语料库研制与应用新论》
专著推荐 | 郭鸿杰、宋丹《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

专著推荐| 管新潮《语料库与Python应用》
专著推荐 | 管新潮《Python语言数据分析》

专著推荐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

专著推荐 |  商务英语教师学养丛书(15册)

专著推荐 | “什么是语言学” 普及系列(18种)

教材推荐 | 戴光荣、王华树. 翻译技术实践教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翻译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